温柔相待。

 

看完三块广告牌之后的瞎比比(跟海边的曼彻斯特对比)

三块广告牌看得爽吧?爽。主要是电影情绪渲染得很好,陷入得很深以后,可以更加轻易累积,再给以适当的释放口,就会让人觉得酣畅淋漓了。

当然,人物的塑造也很好,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并不是单纯的好,也不是单纯的坏,看起来是反面的人也有同情心,也无奈,看起来仿佛代表正义一方的母亲也会愤怒,也会做出极端的选择。这就是人啊,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了解的活生生的人。

情感上的东西不多说,我觉得这部片子某种程度上跟海边的曼彻斯特很像,都是通过生活图景、一连串事件,让人体会到主角/配角的各种情绪、情感。比如海边的曼彻斯特应该是……面对生活的缓慢的挣扎和失望?一种丧到极点的放弃,虽然主人公依然在生活,正常地做着各种事,但感觉上,似乎快乐、喜悦这些正面情绪,已经再也渗透不到他的内心了。像是什么东西在冰层下不动声色地腐烂。

但是,我能感受到这些,除了演员的表演外,是因为情节的设置,我从理智去推断,这个时候他心里应该体会到的是什么感情、导演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是什么感情,而不是像三块广告牌一样,我不需要去理解,去推测,这种情绪、感情,实实在在地就发生在我心里,我真真切切、并且钻心刻骨地,体会到了。妈妈身上所背负的沉重的压力,她的恨意,愤怒,正是因为体会得那么深刻,所以当她的这些感情被发泄出来的时候,比如对神父的怒吼,教训朝她车子扔东西的小孩,我们才会感觉到那么爽。是真心实意的过瘾!(。大呼做得真好那种。

简单来说,就是对我来说,海边的曼彻斯特不如三块广告牌这么有感染力。

而感染力,对一部电影/一篇文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直接影响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能否很好地传达到读者那里,能否引起共鸣,当然最好也直接影响到读者对作者作品好坏的评价。

具体为什么海边的曼彻斯特对我来说情绪感染力不够强,我也不太知道……主要电影看完蛮久了,很多剧情都忘了(当然,就算记得,我也不一定能够分析得出哈哈哈),另外就是,这部片子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怎么说呢,更静态的、更沉稳的、平缓的感情,而三块广告牌则更激烈,更极端一些,所以后者也更好体会吧。(可能就是我的心还不够细腻平和,去体会海曼的感情)

而情绪的表达、累积和释放则是需要一个个情节的串联、互相作用来达到的。在这其中很自然地也可以进行人物的塑造。比如我们都觉得妈妈很坚毅,是因为剧情一直在一层一层地往她身上累积压力,警长的癌症(包括他整个人物刻画,其实都在无形中增加妈妈身上的压力,因为可以看到,他还可以算得上是个好人,他的家庭,他的病,他也关心,他的无奈,而通常意义上来说,这样的一个“好人”,是不该被憎恨的),神父的到访,儿子的不支持,朋友被逮捕,丈夫(带着小三)的闹事和发脾气,包括后面警长的自杀,Red的受伤……无数道义上的指责压到她身上,但是她没有屈服。

更绝妙的是,她不仅没有屈服,她还反击了!而我们以往印象中坚强的人不同,一般塑造的坚强的人会着重强调他的默默忍受(却绝不放弃),但是她没有!!她激烈地反驳神父,教训熊孩子(这里简直太不ZZZQ了不过也真的太爽了哈哈哈哈导演真敢拍啊!),包括后面火烧JJC……都是她的反击她的报复,她发泄愤怒的方式,也正是因为如此,她才更像一个正常人。(不觉得看很多电影,经常都会对主角怒其不争吗,但是对妈妈完全没有有时候还担心她会不会做过了(。

当然,这样做是很聪明的,在对剧中人物/观众情感不断施压的过程中,又给以适当的释放(不然也太压抑了),在这个过程中,把剧情和情感都推上高潮,整个节奏控制得适宜而又流畅!

关于Dixon的塑造和他后期的转变,以及凶杀案主线对感情的表达就不说了,总之对我而言,三块广告牌是一部反套路的片子,太厉害了!!而且第一次让我无比明显地意识到非主线情节的设置(这片的主线应该是凶杀案吧)对情绪的推进和渲染,可以说是太喜欢了!

有一点不明白的是,广告牌应该是爸爸烧的吧?然后餐厅里妈妈拿着酒过去那里是想表达她已经没那么愤怒了吗还是……?一开始我以为她气急了要拿酒敲在她前夫头上……




评论